打開電視,電視上也在報道着,九一八勿忘國恥。
同時講述着那十四年的抗戰曆史。
突然小家夥指着電視道:“爸爸,這裡我記得,我們老師帶我們去過呢。”
李易聞言看向電視,這個時候,電視上,正在講述的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畫面當中,四行倉庫那密密麻麻的彈孔,讓李易的腦海裡不由自主地就浮現了一句話:每一個彈孔都訴說着八百壯士的堅守!
同時閃過一個個畫面,一個個壯烈無比的畫面。
或許四行倉庫保衛戰,不是抗戰曆史上,最慘烈的一仗,但是卻同樣的偉大。
如果從戰績角度來看“八百壯士”,顯然是不合适的。他們後來之所以成了英雄,并且被一緻認可,主要是因為他們“抱定必死決心孤軍奮戰”,這種精神在幾乎所有時空都是被認可的。
漢朝耿恭孤軍戰匈奴,被營救回到玉門關的時候隻剩下了13人。
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十三将士歸玉門!
唐朝時期安西孤軍為國家戍守邊疆45年,最後全部戰死。
萬裡一孤城,滿城皆白發!
盡管有人說,四行倉庫是一場錯付了希望的抗戰。
但是在李易看來重要的是這令人尊敬的是烈士們的愛國熱情和永不磨滅的希望。
因為在當時,這些人,的确是抱着“必死決心,孤軍奮戰”的信念。
晚上,李易坐在電腦前面,開始搜尋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相關資料。
雖然腦海裡浮現了好幾部相關的電影,但是李易肯定不可能一股腦地就直接照搬照抄。
說實話,越是了解這段曆史,李易越是猶豫。
因為,在記憶裡面的幾部關于四行倉庫保衛戰和八佰壯士的電影,結局部分的安排,都有些讓他感到迷茫。
這個故事,戰鬥場面,在四行倉庫保衛戰這裡,倒是好說,可是後面卻很難拍。
因為,很少有人知道,從某種維度來講,真實的曆史裡,八百壯士後來的遭遇遠比電影中還要慘烈許多。
真實曆史中,參與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百壯士實為452人,戰鬥中犧牲4人,撤退時犧牲6人,殲敵二百多人,全部戰殁人數僅有10人。但到1945年抗戰結束時,他們中還能返回s海的,竟隻剩100多人。
李易還查到了關于四行保衛戰後,八百壯士失落的八年裡,飽嘗屈辱卻依舊閃耀的那段往事。
四行保衛戰後,時任營長楊營長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對前來采訪英雄的記者說。“很遺憾,消滅的敵人不多。我們既未成功,又未成仁。”
盡管無數鎂光燈和女學生送來的鮮花手帕早已将病房淹沒,但英雄本人卻不願泰然領受。
所謂英雄,或如衛青開疆拓土,或如嶽飛以死報國。建功立業和舍身取義,總要占上一個。哪有“既未成功,又未成仁”的英雄呢?
對岸的國人在看着,看永遠也過不來的勇士!
所以,如果想要拍這段曆史,這個故事,最後的部分是最難抉擇的。
李易也能理解,為什麼原版的最後讓謝将軍回到橋上,因為這種“不成功不如死”的傳統英雄叙事,深深镌刻在國人的集體認知裡!
所以原版的電影裡面到影片最後,導演甚至舍不得讓壯士渡過通向租界的橋頭。
可是如果這樣的話,李易覺得,換做是他,他是無法接受的。
因為就因為他們沒有死在戰場上,所以,就不算英雄嗎?
難道沒有密集的死亡,八百戰士的故事就不足以登上熒屏。
可是拍的話,又該怎麼拍?
他就覺得有些頭疼。
八佰四天血戰,卻不知八佰半生蹉跎。
如果隻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樣拍無可厚非,可這始終是真實的曆史改編,那麼這就很有問題了。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諸天替身,開局送老婆 寒門崛起:從最窮縣太爺到富可敵國 快穿:滿級美人攻略日常 抖音神豪:直播打賞一萬億 演技無限刷新,從軍閥到千古一帝 偉大的平凡人 終極系列:這對cp我磕了 綠龍博士 生命的曆程 吞噬邪君 這個世界的土着太可怕了 虧成首富從工業大摸底開始 你抓錯人了+番外 網配之你配不配? 枭雄的權謀 來自高維的玩笑 帶着基地回大唐 逍遙小憨婿 美食:我小吃攤被全國高校盯上了 師弟,求你饒了師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