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兵太原】
我們完全可以把後周與北漢的這次軍事沖突稱之為“潞州自衛反擊戰”,不過它在曆史上已經有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高平之戰”。雙方在高平的團戰結束後,後周立刻組織了反攻,雙方随即在太原城下再次爆發新一輪沖突,廣義上的“高平之戰”或者“高平戰役”應該包括後周接下來對太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
太原自唐朝末年以來,不止一次地遭受軍事威脅,其中朱溫的“六路大軍合圍太原”是最具威脅性的,逼得李克用都動了放棄太原、遁入漠北的念頭。然而太原卻一直屹立不倒。太原的城防體系也随之逐步加強。
憑借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和北通契丹的地緣政治優勢,河東太原府成了黃河以北最難啃的硬骨頭,河東節度使也成為五代時期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五代中,有四代的開國君主都是“河東節度使”,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所以柴榮雖然在高平取得大勝,但他并未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沒有想過要一舉拿下太原,拿下河東,這次自衛反擊戰的戰略任務是對盤踞在河東的北漢僞政權起到足夠的震懾作用,“但欲耀兵于晉陽城下,未議攻取”。
計劃不如變化。随着大軍北上的步伐,現實情況出人意料地順利。
首先是熱情的“淪陷區”人民。
劉崇雖然稱帝,但北漢政權的實際版圖僅僅是河東一個節鎮而已,連他自己都無比心酸地自嘲,說自己名為天子,實際乃河東節度使而已。河東地區雖然地理位置重要,土地卻比較貧瘠,加之多年戰亂,使得河東地區地貧民窮,而又因劉崇要搖尾讨好契丹爸爸,所以還要百姓敲骨吸髓,榨幹河東,也要舔菊大遼,給河東人民雪上加霜。
軍政大佬們玩着政治遊戲,而河東百姓民不聊生,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後周的軍隊跨越邊境後,就上演了感人的一幕:王師所至,義旗所指,百姓箪食壺漿,以迎王師。
據《資治通鑒》記載,“既入北漢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師,泣訴劉氏賦役之重,願供軍須,助攻晉陽”。
北漢百姓争先恐後地為後周軍隊做“帶路黨”,歡迎王師解放太原、解放河東、解放全中國。
其次,“北漢州縣繼有降者”。
很多時候,這些箪食壺漿迎王師、泣訴本國君主荒淫無道的“帶路黨”,未必是真實的民心民意,比如前文在講述南楚内戰的時候,潭州馬希廣發兵讨伐朗州馬希萼,朗州百姓也曾夾道歡迎潭州兵,然而這些百姓全是馬希萼安排的群衆演員、間諜,他們扮演的是王二小,最終把潭州王師領進埋伏圈。
相比于普通百姓的認可,北漢州縣城池的投降才更能觸動柴榮。
顯德元年(954)3月,柴榮以史彥超為先鋒,從潞州北上;以王彥超、韓通為西線,兵出陰地關;劉詞、白重贊護駕,柴榮親率主力後繼而至。
4月初,王彥超與符彥卿會師,合圍汾州,諸将急于搶奪“首至太原”之功,紛紛建議立刻攻城,而王彥超卻認為河東守軍士氣崩潰,本無鬥志,若急攻則必定狗急跳牆,會損失我軍精銳士卒,不如圍而不攻,留給守軍恐懼的時間,相信不出一天,守軍就會投降。
不出所料,第二天,汾州防禦使董希顔就開城投降。
在後周北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後周捷報頻傳:
盂縣投降;
汾州防禦使董希顔開城投降;
遼州刺史張漢超開城投降;
憲州刺史韓光願開城投降;
岚州刺史郭言開城投降;
攻克石州,刺史安彥進被生擒;
沁州刺史李廷誨開城投降;
忻州監軍李勍誅殺刺史趙臯及契丹駐軍将領,開城投降……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諜醫1937 延遲心動 特種兵之我能看見經驗條 愛慕已久[娛樂圈] 雙生獵手 一起長生不老,可好 沙雕霸總終于低下高貴的頭顱 他摸了一下我的手 諸天萬界:我在影視世界的人生 南山詞 我有一顆大帝妖丹 被神君渣後和鬼王HE+番外 (紅樓同人)紅樓之晚韶華+番外 死遁後男主總想扒我馬甲 小道長 紅樓:開局庶子,嫂嫂請自重! 我在大秦發展高科技 一品皇商:不做棄妃做大佬+番外 絕世武魂 重生漢末之群雄召喚